殘山剩水中的對話蒙太奇:人去樓空城已封,當代城市何以可居可遊?

陳晞 Chen Hsi
Jun 27, 2021

--

城市不曾完美。它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

最近臺灣作家吳明益的經典魔幻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因被改編成影集,讓作為故事場景、已於1992年被拆除的重要建築「中華商場」再度於各界掀起討論。中華商場作為整頓衛生與治安等「都市之瘤」而興建的現代化住商混和商場建築,曾是大臺北地區60–70年代最繁華的商業蛋黃區。到80年代城市商業重心東移、建築年久失修使內部逐漸老舊髒亂成為新的都市規劃問題,最後面臨拆除的命運。它是現代化城市新陳代謝過程中,最具象徵性的縮影之一,它起先是都市治理者的解方,後來無可避免地成為了問題本身。

人、建築與他們的遺留物的去留,讓城市不斷在新陳代謝中活著。城市失敗了嗎?尤其是那些因為物流、人流與金流而保持活力的一線城市,就算在新冠病毒的疫情,讓全球化成為了策展人胡朝聖口中的慢球化現象( slowbalisation ),它也早就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殘山剩水 —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分別從「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囚禁所和寄生之處」、「他者戰場」、「明日預言的應許之地」等五個子題,探討人與城市的未來可能性。這12位藝術家各來自5個國家,從不同世代、不同性別、生長背景的經驗當中,提出各自對於城市與人彼此相互形塑的想法。在展覽中,有的藝術家掃描了建築景觀,藉此讓我們去注意現代化城市中的生存痕跡。有的則在城市中、被忽略或遺棄的廢物與廢墟,以一種戀物和囤積癖的愛,保有自己在巨大的城市中、卑微的存在感。有的作品,甚至呈現了一群與建築一同老去,卻依舊充滿活力的藝術家的晚年群居。展覽以一種蒙太奇式的解構語境,將不同藝術家匯聚到同一命題之中。

《殘山剩水 —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場。圖/陳晞攝

蒙太奇

在《殘山剩水》裡,策展人胡朝聖在展覽的實體空間編導出一種類蒙太奇式的作品對話關係。許多作品都令我從物聯想到了人的生活狀態,進一步讓人意識到,城市生活空間中的人與物並無二致。例如廖建忠超寫實的《離群物》裝置,與張立人《戰鬥之城》中被恐怖份子化的陳志強、在展場中比鄰而生的聯想。作品在展場中的對位關係,總能讓看展當下的身體感受到作品在同一個巨大命題中,彼此之間的絲連。這些絲連,讓作品在這個有限的檔期與實體的空間中,從自身產生延異。又或者如石孟鑫的《T》,它置身在原本不應該是展區、卻又是展場的一部分的畸零空間。與他獲得高雄獎的作品《A》不同,這些物件懸空與上樓的斜面呈垂直90度,委身於空間秩序的縫隙,物件更顯出它在空間調性中的張力。

《殘山剩水 —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場。圖/陳晞 攝
石孟鑫與參展作品《T》(局部)。圖/陳晞 攝

有時,作品之間甚至會撕扯出巨大的論辯張力。你前一腳看見豬股亞希(Aki Inomata)幫寄居蟹所做的3D列印國際一線城市作為替代的容身之所,在為這些深受人類其害的寄居蟹們打造水晶城市的同時,暗喻了這些國際大都會對移民關懷的普世價值 (註1)。而後一腳,利安‧摩根(Liam Morgan)卻呈現了最諷刺的都會資本主義現實。

《紀念碑》是摩根在2014年泰國發動軍事政變後的戒嚴時期所做的創作。藝術家以紅色電影投射燈照射在象徵曼谷的失敗之一的建築物─「鬼塔」(Ghost Tower)上。紅色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被視為是反對極右軍政府的「為泰黨」(Pheu Thai Party) 紅衫軍的顏色象徵,與軍政府象徵的黃衫軍對立著。

燈光的指向成為一種控訴:看啊!它在夜裡發出血紅的光,這就是城市失敗的證據!城市與都會的大熔爐命運總是事與願違,無止盡的混沌與調和似乎才是真正的平衡,例如吳燦政的《漫遊者004》,瀰漫在電梯與走道之間的影像、聲景,疊加在一起幾乎成為碎片化的白噪音與令人麻木的日常,而生活仍是自此而來。

豬股亞希(Aki Inomata)參展作品《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邊界-》(局部)。圖/陳晞 攝
《殘山剩水 —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場。圖/陳晞 攝

另一方面,《殘山剩水》也帶我們從都市景觀到房間之間,思考生活的主體。它要你鑽到賈茜茹堆放各種生活雜物的《物品命名計畫》囤物癖房間,帶走裡面的物,留下它的拍立得快照,並以你的名字呼喚它,讓這個房間在物去房空的交換過程中,留下了主體指稱的遺照。

然後,從漆白的金屬柵欄鐵門,望向安德列亞·格爾斯基(Andreas Gursky)在移動中的火車上拍下的東京城市景觀。兩件作品之間似乎有一條凝視的過道,我們從賈茜茹的房間中望穿格爾斯基所凝視的城市地景中的窗戶,影像內的窗戶也望向了這裡。攝影師必定與百年前遊歷日本、亦曾被火車旅行觸發視覺經驗的那些抽象畫家們之間,有了超越時空的經驗交會。在符號帝國 (註2) 中被現代高樓圍捕的低矮平房,無人的風景與空無的主體,「它看不見、它被隱藏、被保護,但它就在『那邊』,讓所有的都市活動(周遭的事物)支撐它的空無特性。」(註3)

與此同時,迴盪在展場中、源自於袁廣鳴《日常演習》的警報汽笛與人去樓空的萬安演習空拍畫面,將空無的生活主體以蒙太奇的手法轉換到日常戰爭的場域,我們從觀景窗尋找小津安二郎的空,然而警報卻拉著我們到強襲感官、戰爭片裡迴盪空襲警報的空。

《殘山剩水 —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場。陳晞 攝

去機構化的生存權

作為一位25年來往來於各個大城市工作的策展人,胡朝聖在《殘山剩水》中透過各國藝術家的作品,拓印出世界主義者般、因無根跳島般的生存狀態、所體悟的當下之觀照。如此的世界主義者,是在往來於各大城市的移動中取得平衡。新冠肺炎的疫情直接衝擊了許多如胡朝聖這般工作者的國際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世界主義者停下腳步審視、省思的時間與空間。因此,他的策展意識深具一種多元並存、對照與對話的關係。

陳界仁《中空之地》裡,緩慢甚至沉悶、反覆無常的「去」,在影片中扛著冰冷現代主義大樓的諸眾隊伍,是讓這些大到不能倒的城市維持運作的功臣,也是在這些城市中被忽略的棄民。與徐道獲拍攝的《羅賓漢花園,伍爾莫爾街,倫敦E14 0HG》 (註4) 之間,成為一種展現城市中的徒勞、記憶與經驗如何不可能的切片。在徐道獲受英國V&A美術館委託製作的《羅》片中,透過影像試圖將一整棟建築物臨終之際的模樣檔案化。影片中不時出現的切片式房間與虛透感,使人聯想起藝術家的銀造紗韓服布料裝置作品。

徐道獲作品《羅賓漢花園·伍爾默爾街》於展場(局部)。圖/陳晞 攝
陳界仁作品《中空之地》影像於展場。圖/陳晞 攝

「人塑造建築,建築也塑造人。」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這句話,道出了後來的心理學家、都市研究的研究結果中所發現的,建築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情與生存狀態。而人腦又是如何適應身體居住環境的外在景觀與室內格局。BBC的一篇報導中曾認為,在現代主義式的城市與建築中,有些建築師往往並未足夠重視建築物對城市居住者的潛在認知影響。他們的「創作欲」通常凌駕於「對建築物如何改變內部居住者行為的這一考慮之上。」(註5)

這時,何孟娟的《魏斯貝絲計畫》,幾乎是最積極的人與建築在有限的生命中共同存活的提案。藝術家耗時七年紀錄、訪問了魏斯貝絲藝術家公寓中的藝術家們,進入他們的生活,認識他們如何在這邊老去並死亡。然而在這些藝術家身上的創意與創造力,並不因為年老而有所倦怠,甚至更顯真誠。何孟娟在這棟將年老藝術家們的生活機構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公寓中,分享給觀眾一種接受老去、接受生命晚年的這片「殘山剩水」的提案。

何孟娟作品《魏斯貝絲計畫》於展場。圖/陳晞 攝

《殘山剩水》回應的正是這般地域心理學的問題。近年來國外許多專家學者試圖以基於心理學的想法,試著改變城市的建造方式的原因。例如倫敦曾舉辦的意識城市大會,聚集了建築、設計、工程師,以及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也許你可以像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那般,以一種蘊含禪宗思想的遷徙心理認為只要接受自己的飄零無依,就可以在那個地方生活。

「是啊,這些藝術家雖然在這種美好的社會住宅生活,但也只能永遠待在那裡了,」當我對胡朝聖說出《魏斯貝絲計畫》在《殘山剩水》中給予我的啟發時,他說。「那是弔詭也反諷的生存狀態。」顯然策展人並不滿足於這種遷就環境的精神勝利法。就算年老也應有遷徙與去機構化的生存權。作為「山水三部曲」的其中一檔策展,《殘山剩水》是當下所有城市生活世界的未來,依舊在思索的路上。畢竟讓一座城市可居、可遊、可生存,永遠不只是政府、建商與建築師的責任。

註1:附帶一提,在《殘山剩水》的展出創作若是對應到具體的城市命題的話,幾乎都是國際一線城市或首都。例如徐道獲之於倫敦,格爾斯基之於東京、袁廣鳴之於臺北、何孟娟之於紐約、利安·摩根之於曼谷。

註2:詳見羅蘭巴特的著作《符號帝國》。

註3:同上,詳見中譯本第37頁。

註4:作品中位於東倫敦的羅賓漢花園建築,從建成到拆除不過五十年。

註5: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城市建築如何塑造人心?,BBC英伦网,2017/6/28日,資料搜尋時間為2021/2/19。

策展人胡朝聖站在廖建忠的裝置作品《2/3》中進行導覽。圖/陳晞 攝
吳燦政作品《漫遊者004》於展場。圖/陳晞 攝

《殘山剩水 —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覽資訊

策展人|胡朝聖

參展藝術家(依中文姓氏字首筆畫順序排列)|石孟鑫(臺灣)、吳燦政(臺灣)、何孟娟(臺灣)、安德列亞.格爾斯基(德國)、徐道獲(韓國)、袁廣鳴(臺灣)、陳界仁(臺灣)、張立人(臺灣)、賈茜茹(臺灣)、廖建忠(臺灣)、利安.摩根(加拿大)、豬股亞希(日本)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覽時間|2021/1/9–2021/4/1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交通資訊|捷運忠孝新生站4號出口 或 忠孝復興站1號出口 步行約10分鐘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展覽官網|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763

《殘山剩水 —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覽主視覺。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

--

陳晞 Chen Hsi

展覽介紹、評論、訪談、隨性地發現一些新興文化的人事物。文章散見於非池中藝術網、典藏ARTOUCH、端傳媒、Fliper、新北美誌、《歷史文物》、ARTSPIRE等雜誌媒體平台。